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鉴藏  > 书法欣赏

学术空间│篆书的主脉与支脉

2019/7/1 14:17:45 人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作者:赵山亭

篆书的主脉与支脉

篆书的主脉与支脉

微信图片_20190701141033.jpg

   篆书相关话题,历来少被书坛提及,也少被人深入系统研究。针对这种情况,书坛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篆书本身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予以客观公正的认知、对待与评价,充分认识篆书在开启隶草行楷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官方与民间书写刻制的双向变异,是推动篆书书体风格演变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头确定以后,主脉有可能变成支流,支流也有可能变成主脉殷商甲骨文(包括铜器铭文),是篆书以及隶草行楷书的总源头,其间王室不断将民间书写规范化,民间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在被动接受王室书写刻制规范的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变异,不断碰撞,循环往复。

   西周甲骨文、钟鼎文、籀文、金文、大篆等不同称谓、不同材质、不同主创人员的篆书,一边借鉴继承殷商时期的书写刻制规范,一边又向各自的个性化变异。书体面目及风格逐步丰富。与此同时,西周王室与民间也相互借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既保持一部分相同性,也向各自方向变异。东周即春秋时期,由于西周王室渐渐衰微,诸侯国势力渐渐变强,反映在篆书上,一方面西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加大,篆书书写刻制面目及风格的变异也随之加大。另一方面,民间与周王室、民间与诸侯国王室之间的书写刻制面目及风格的变异性更加多样。而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这种变异性更加激烈,同时书写者、书写项目及书写量也渐渐增加。

  战国时代,周王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诸侯林立,诸侯国之间不断连纵吞并,各大诸侯国渐渐摆脱了周王室各方面的束缚。这种政治环境反映在篆书上,使得民间篆书的变异性程度加大,并通过与各自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异化、再规范、再异化,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诸多诸侯国地域性篆书书风。书写者、书写项目及书写量进一步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的进一步使用,更加丰富了地域篆书书风,以及许多写手的个性化风格。这一时期是篆书书写风格上第一次百花齐放期,开始出现隶变的先声,简帛书出现了隶意、草意。

  秦国一直继承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包括篆书,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及焚书坑儒,这对于版图的统一及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于书法艺术却是一种扼杀。它制定了严苛的书写刻制规范即小篆,并强行推广,一方面对原各诸侯国的地域性书写刻制形成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各地域的民间书写刻制自觉不自觉地在抵制这种规范,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地域性及写手的个性。此一时期篆书隶变的力度和广度渐渐加大。简牍帛书的行草化程度面更大、数量更多。

  汉代完成隶变,形成了成熟规范的隶书,篆书由此退出主流舞台,渐渐成了配角。此一时期,一方面改造秦小篆形成汉篆,另一方面,各地域的篆书在接纳汉篆基础上仍保留或恢复了一定程度的该诸侯国原有的篆书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回光返照,汉简的草意更多更广,最终产生了章草和草书,有了行书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产生了行书、魏碑、楷书及小楷。此时的篆书以变异后的小篆为主,使用率更小,目前能见到的数量也不大。至此,中国书法艺术篆隶草行楷五体皆备。而到了宋元明清、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书坛以行书、楷书为主,草书、隶书居其次,篆书偶尔露峥嵘。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书法艺术几乎青黄不接。

       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为标志,书法重新热起来,行草书始终是大宗,可视为主流,楷隶书为小宗,篆书成为小众。以中国书法家协会篆隶行草楷书委员会成立为标志,篆书的单项活动及其作者队伍才有了扩大的趋势,社会对篆书的使用率及对篆书的认知与需求也呈现向好态势。

    每个时代都是继承了前代篆书的样貌风格而有所变异,形成了自己时代和地域性的特色。大多数时代及其代表作者重新发现了以往篆书的艺术价值、艺术特色、艺术规律,形成了各自变异后的书写刻制样式。历代有代表性的篆书作者大都发现和强调了书写性变异,重视结体和用笔的变化,重视篆书书写的抒情性。在继承中变异,在率性中求变,可以为篆书的通融增添新的样式和生机。单一的规范书写或完全个性化的自由书写,都不利于篆书样貌风格的继承、发展、丰富与繁荣。难以承前启后,难以裨益后人。

    主脉和支流都是历史的产物,就篆书而言,秦以前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哪个诸侯国统一版图,哪个诸侯国的篆书就会成为主脉,被吞并的诸侯国的篆书就会成为支流或从属。凡颁布官方书写刻制规范的朝代,就会产生主脉与支流现象,凡未颁布官方书写刻制规范的朝代,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无论官方与民间,都是支流。无论哪个诸侯国统一版图,其篆书成为主流,都会产生官方与民间书写刻制的双向变异,通过循环往复的制约、借鉴、渗透、变异,最终都会产生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及其相应的风格。

   从书法史不难看出,书法的主要功能是从实用开始,过渡到实用加审美,再到当代几乎只是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实用几乎微乎其微。所以,除了书法的源头不可更改外,在当代及其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主脉、主流、支脉、支流等旧概念不再适用,有的只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条条江河归大海。

(作者系书法家,实习生杨慧荃采访整理)


相关鉴藏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