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鉴藏  > 书法欣赏

这娘子一封毛笔家书,被专家鉴定为稀世珍宝!

2018/5/16 14:02:43 人评论 信息来源:搜狐 作者:北京同雅文化

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通《二娘子家书》,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纸本。纵31厘米,横43.4厘米,19行,略残。1984年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到合肥工作,认为此家书为稀世珍宝,定为“精品”入目。通篇如下:该家书,书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家书虽出自一女人之手,…

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通《二娘子家书》,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纸本。纵31厘米,横43.4厘米,19行,略残。1984年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到合肥工作,认为此家书为稀世珍宝,定为“精品”入目。通篇如下:

该家书,书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家书虽出自一女人之手,但可以看出她是有着熟练的书写技巧,略见欧阳询风格,难能可贵。通篇家书,书写流畅自如,提按顿挫清晰,结字略长,结体奔放有度,翻转多姿,顾盼有致,肆意潇洒,且毫无媚俗感,不忍多看几遍,且越看越有味道。下面,我们分页放大品读这份字迹:

图/《二娘子家书》上

释文: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不用远忧。今则节届炎毒,更望阿孃、彼中骨肉各好将息,勤为茶饭,□好将息,莫忧二娘子在此。今寄红锦一角子,是团锦,与阿姊充信;素紫罗裹肚一条,亦与阿姊;白绫半匹,与阿孃充信。比拟剩寄物色去,恐为不达,未敢寄附,莫怪微少。今因信次,谨奉状。起居不备。女二娘子状。拜上。六月廿一日。

图/《二娘子家书》下

这通家书,流传考证有序,除了许承尧先生自题外,还有吴承仕、汪律本、李景堃、何振岱、程震炎等人的题跋和吟咏,被裱成同样大小三页,连同家书一起合装成册。且不论书法水平,单从内容而言,这封家书已经不简单了。举证两点:

一、见证“荼”字变“茶”。

上海美女作家潘向黎,在一篇发文指出《二娘子家书》在茶史上意义非同小可。她研究认为指代茶树的“荼”字变为“茶”字,功劳不能都记在陆羽身上,而是《二娘子家书》,二娘子“潇洒自如地减去了那多余的一笔”。这样,唐玄宗编制完毕《开元文字音义》7年后,二娘子就写出了楷书“茶”字。我们现在能看到在陆羽写出《茶经》前的“茶”字,那可是一件大事,所以潘女士说“就是因为这个字,这封家书载入了史册,成了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瑰宝。”见下图右边“茶”字:

二、“孃”“娘”有别。

我们现在一提到“娘”字,心里的印象就是妇女了。其实在古代,“娘”多指年轻女子,诸如大家熟知的谢娘(谢道韫)、红娘、公孙大娘、扈三娘、杜丽娘、杜十娘等等;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使用的渔娘、厨娘、新娘等词。而当母亲讲的那个同音字,在古代写成“孃”。简化字将“孃”、“娘”两字,同音合并为“娘”,让其承担了两种不同辈分的职责,以及相应的尊卑伦理。

这封信的内容,大致写些茶饭琐事,从落款看,这是一封自称“二娘子”的年轻姑娘写给母亲的家书,信中的“阿孃”即其母。“孃”、“娘”二字在唐代的不同用法于此可见一斑。此外,日语中,“孃”、“娘”二字至今仍分工明确,“孃”指母亲,“娘”指年轻女子。


本网编辑:项硕


相关鉴藏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