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鉴藏  > 书法欣赏

看看苏轼写给苏辙的两首绝命诗!苏洵的秘传家学书法!

2018/8/15 10:44:53 人评论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化雪

推及宋朝政治教育与诗文书法,世人无不会提及苏门三子。 然而,真正的苏门三子的书法真迹,又是怎样的?他们有着怎样让世人感动不已的精神?有什么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苏轼画像苏轼每遇死,都念念不忘手足知己弟弟--苏辙都说:夫妻同林鸟,临乱各自飞。兄弟为钱财功名不是…

推及宋朝政治教育与诗文书法,世人无不会提及苏门三子。 然而,真正的苏门三子的书法真迹,又是怎样的?他们有着怎样让世人感动不已的精神?有什么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
苏轼画像
苏轼每遇死,都念念不忘手足知己弟弟--苏辙
都说:夫妻同林鸟,临乱各自飞。兄弟为钱财功名不是亲人。在苏洵教育之下的苏轼与苏辙及后代,却是极其和睦,并始终在艰难中,秉持学风,为国献言献策,纵死不惜。
苏轼每到自己以为要死时,都会想到弟弟苏辙。一次,是他真的寿终正寝时,遗憾没有见到他。苏辙得知后,大悲,两次为兄长作诗《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画像
《东坡先生墓志铭》
作者:苏辙
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世有潜德,而人莫知。
猗欤先君,名施四方。
公幼师焉,其学以光。
出而従君,道直言忠。
行险如夷,不谋其躬。
英祖擢之,神考试之。
亦既知矣,而未克施。
晚侍哲皇,进以诗书。
谁实间之,一斥而疏。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不变生死,孰为去来。
古有微言,众说所蒙。
手发其枢,恃此以终。
心之所涵,遇物则见。
声融金石,光溢云汉。
耳目同是,举世毕知。
欲造其渊,或眩以疑。
绝学不继,如已断弦。
百世之后,岂其无贤。
我初従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人来得书帖》/苏轼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故宫博物院。
请吃鱼:死刑?苏轼大悲,留绝命诗给苏辙,苏迈:送错了菜。
苏轼另一次是被惊吓得要死,但没死成功,随后辗转各地任职。
因为苏轼惊动朝野的文才,引发了乌台诗案。在监狱里的苏轼生死未卜,只等最后判决。大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因为父子不能见面,但约好一个暗号: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便于心里早做准备。
在监狱里吃鱼,虽然,有这样的暗号。但苏轼父子俩大抵还是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不测消息。苏轼吃了一段时间的蔬菜肉食,心里倒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可是,有一天,他还是在吃饭时,收到了一条熏鱼。只是这条鱼,不是由苏迈亲自送的,是他的朋友受其委托代劳。代劳的这位朋友,哪知俩父子的暗号,只想着给苏轼另外补一补。而这天,苏迈也因银钱用尽,赶着出京去借钱。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苏轼看到鱼的瞬间,心里顿时风雨交加,百感交集,想到家中亲友无以为托,家国梦两难,给弟苏辙写下绝命诗两首: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苏轼画作
苏轼把诗写完后,想着也许真的就被杀头了,但不想这条鱼,反而刺激了他关于生死的思考和诗才。当时的神宗皇帝也不是真的想把他灭了,也还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只是,其锐傲之气需要打压打压。当他的诗写完后,狱吏还是按规矩,将诗呈交皇帝。皇帝感动之下,于心更不忍,也为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和他的才华折服。此时,再加上一些欣赏苏轼才华人品者的求情。苏轼免于一死。他的绝命诗也被广泛流传开来。
随后,苏轼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候的苏辙没有避恐不及,反而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苏辙书法
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
苏洵23岁祈子,27岁发愤学习,游四海,书画诗书皆旷达,世人不知佛道隐士精神,教育理念世代传
苏洵书法图
提及苏轼和苏辙的才德,再推及后代,大家肯定会想到,是谁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后代?实在有过之啊!
他便是二人的父亲--苏洵。苏轼一家的家风,受苏洵的影响极大。"三苏"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来自于"苏门家学"及精神的秉承。无论,身在怎样的官场政治变化与风波中,"三苏"父子都始终站在了"为国"治世",为民发声,严谨治学,顺其自然,自成其道。
苏洵《道中帖》1
他们的后代,在家学为官等之道方面,可谓无不受其影响。
苏洵生活于佛道兴盛的北宋前期,他信奉佛道,常游道观佛寺,舍心爱之物为死去亲人祈冥福等。他年轻的时候,游侠过许多的名胜古迹,比如:青城山,峨眉山,东林寺,西林寺,天竺寺,仙都观等。也陪着儿子两次进京。
苏洵自小聪明,没有家庭经济的烦恼。但据说,苏洵27岁才开始真正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识大进。因为几次考试,不中。他开始更加下定自我决心,把以前写的文章都烧了,只闭门读书,从此通六经,百家学术。
苏洵《道中帖》2
关于苏门一家的兴旺,和苏洵的求学问道,可谓有深厚的渊源。话说,当苏洵二十三岁时(天圣庚午)还没有子嗣。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祈嗣的张仙画像时,他就买了放在家中,并祈语:"某等不德所召,艰于嗣息,堇皈遗教,瞻奉尊彦。……夫妇行四拜礼,诣香案上香,献酒。读祝再四拜。"
论及佛道文化的信仰与学习,我们当代世人多的是欲望,痴于表象,而缺少了对自我的谨省与要求。若能有苏子之风,诸事倒也可化险为夷,造福众生。
苏洵《道中帖》3
苏洵《道中帖》,尺牍,行草书,35.3x5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洵的书法草书受怀素的影响,笔意尚晋唐,气韵有余,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有《道中贴》、《陈元实夜来帖》。
"三苏"的诗词书法都是与世俱唱难能可贵的佳品,以苏轼最为突出,影响传播最远。在苏轼的许多诗文中,他总会忍不住提到他的弟弟子由(苏辙),两兄弟自小在父亲苏洵的学问影响下,共同学习玩耍,在父母亲博爱有贤者情怀的思想影响下,俩人情深如知己,让苏轼每临死与乐事都念念不忘苏辙。受父亲苏洵广游天下,爱好与佛道隐士为友的影响,苏轼一生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苏洵苏轼苏辙塑像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浩然"之气等,不少受苏洵家学的影响。苏洵的诗词创作不及苏轼多,但他的诗词,读了让人回味无穷,古朴凝练,生动形象,内涵丰富,绝无冗词。他的文章见解多精辟,反对浮艳怪涩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轼画

相关鉴藏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