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和传统是紧密相关的,在传统基础上走出来才称得上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我认为发展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12个方面。
第一,传承明确的法度法则。
用笔有笔法,结字有字法,用墨有墨法,布局有章法,方方面面都有法。从基础学起的时候,实际上每一笔都有法可依。要敬畏传统,不可胡来,书法大家创作的时候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是建立在深厚功力前提下的,不要有走捷径、走歪门邪道的想法。要扎实、认真地从传统学起,树立正确的理念,然后持之以恒,下真功夫,如果能这样,我相信谁都能成功。过去我讲课时经常先讲三句话:一是理念比行为更重要,非正确理念支配下的行为,不只无功,甚至有过;二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么速度越快,偏离目标就越远;三是才情比功力更重要,仅仅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未必能成为高水平的书法家,综合素养、才情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才情既有天生的一面也有后期造就的一面。有的人不是没有才,而是没有更宽阔的眼界和一定的创作胆量,没有深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巧。随着对艺术本质认知的加深,才情也会逐渐地显现。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才情和灵感往往是在不自觉的前提下爆发出来的。有的作者手上的功力并不是很到位,但也没有影响他的才情流露。功夫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自然练就,但对于才情,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求之不得,而它却是决定一名艺术创作者将来成就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
前面讲到笔法、字法、章法等都是法度,但有些规则属于几百年、上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也是我们从事书法学习的人要遵守的。比如用印,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印章必须怎么盖,盖在哪里,盖几枚,但我们也不能随便盖,它有约定俗成的规范。事实上,书法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
第三,自然流露的时代审美。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传统、时代、个性,三者缺一不可。有了传统但是没有时代审美,也就停留在了古人某一种形象的翻版上,很难再上第二个台阶。不破不立,但到底什么样的感觉才是对传统的突破,才是对时代的表现,这需要去研究,需要去探索,也需要去感悟。我们这个时代,从大的文化发展方向来看,书法艺术不仅要有法度,还要有包容性、灵活性、趣味性等。比如唐代的楷书是非常严谨的,但我们现在如果仅仅表现出一种严谨,那肯定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审美特征。很显然,生动、灵活、情趣等都是这个时代楷书既重要又突出的表现方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说它就完全代表了这个时代。事实上,在时代主流审美的前提下,审美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第四,独具特色的个性风貌。
我们学习古人但不能重复古人,学习借鉴今人也不能重复今人,这个标准是很高的。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前面我说过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有正确的理念做引导,再去投入实际行动;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再去加快速度;打扎实深厚的基础,同时发挥自己的才情,这都是学习书法的成功诀窍。个体风貌就是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个性和风格还不太一样,风格是个性的升华。个性同传统功力、时代精神、综合素养等融为一体,得到提升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风格。先天和别人不一样只能叫个性,风格应该是一种逐渐熏染、自然流露、融汇贯通而形成的一种不与人同的面貌。艺术的最高境界还应该是自然的,越自然越好,自然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含量。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的。
第五,胆大心细的创变能力。
胆大、心细是一对矛盾,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艺术创作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关系,可以说矛盾遍布了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艺术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进、成长的。处理矛盾关系时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表现出艺术性和创造性,又要表现出书法本体的各种要求和法度。此外,任何一位书法家在把握这个度的时候还会有一个上下调整的幅度。除了其自身水平在不断变化之外,在书风的表现上每个人也应该是有微调的。
第六,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艺术创作没有了矛盾,那么这件作品就会显得很苍白、很简单,也一定是失败的。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之下,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矛盾越尖锐、越突出、越丰富,那么这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越强。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学会解决矛盾,还必须先学会制造矛盾。在前期学习书法的时候,就要善于从古人的经典碑帖里寻找矛盾,吃透古人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并把握其方法与技巧。为什么经典作品的感染力这么强,能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就因为它耐看,因为其中有丰富的内涵,所以矛盾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说一句话:用笔、用墨、结构等“要简约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烦琐。”这实际上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第七,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有了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后,重中之重就是解决矛盾时和谐统一的问题。讲究统一但不能没有变化,讲究矛盾又不可丢失统一。有的人几十年甚至终生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作品要么单调乏味,要么混乱不堪。解决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使之统一在一种格调范围之内,这也是书者综合能力的体现。
第八,鲜活灵动的生命气息。
书法艺术中,形固然很重要,但是神更重要,神采是一种生命体现。临帖时,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要形神兼备,就像绘画一样。如果画一幅肖像,仅仅是造型准确,但画得很死板,很呆滞,那也是没有生命的。所以说,一定要从创作观念上先有个正确的把握,然后再付诸行动,否则做的就是无用功。
第九,相互融通的综合技巧。
第一条法度法则讲的是书法本体的基本要求,而这个相互融通的综合技巧就打破了书法本体的限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创作中遇到瓶颈时如何解脱出来?我认为暂时先不要创作了,先冷静一下,反思一下。不妨重新深入到古人经典中去吸纳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去创作。前面我们讲到胆大心细,如果写得太拘谨,只要胆量放开即可,可是胆量从哪里来?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好也很难。所以要想突破自我,挖掘更深、眼界更宽、胆子更大,问题可能就解决了。相互融通的综合技巧,又叫体外借鉴。有人书法总也不进步,就去画画,绘画中生动的笔墨会对书法的笔墨有所帮助,可能会一改原来的拘谨。有人书写很柔媚,缺乏力感,这时不妨去学习刻印,篆刻中刚健的刀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的用笔。印外求印、书外求书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的艺术门类其实都是相通的,打通后便会事半功倍。
第十,委婉丰富的情感寄托。
初学书法时,如果连间架结构还没处理好就谈情感寄托,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但是当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作品中就可能会体现出情感,实际上就是创作时一种写心的境界。书法艺术不仅是写字,更是写心。人的喜怒哀乐虽然不像技法技巧那样直接地表现出来,但它在创作中会有所流露,不过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解读的。而人的情感往往在极端情况下流露得最充分。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如果法度、技巧、时代、个性等都能兼顾到,同时再有情感表现,作品的境界就更高了。但情感寄托是强求不来的,然而作为高层面的创作,它又不可或缺。
第十一,潜移默化的文化修养。
关于文化修养,这个话题很大。比如用字,有些字典上录用的字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碑刻中许多碑别字实际上就是错字,这些字的构成从文字方面来看是不对的,不能直接拿过来用,但我们可以学习它用笔结构方面的特色。掌握这方面的知识都算文化修养。广义上文化的范畴太大了,人生短暂,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狭义上的文化也包括方方面面,要不断学习,持续积累,它终究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的创作之中,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
第十二,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
这一点不能不说,书法艺术难道只是笔墨吗?书写的文本内容不讲究是不可以的。当然,书法作品欣赏一般是要先看书法,但文字内容有大问题肯定不行。作为当代书法展览,尤其是高层次、高规格展览,被人写过太多太熟的内容尽量不要写,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没有新颖感。不积极向上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就更不能写了,这就跟写错别字一样,是硬伤。
不管是参展、办个展还是出作品集,都是要展示成果、展示优秀作品。我认为一件能经得住考验的好作品,这12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有的是书法本体的,有的是相关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特别重要的,有的是必须关注的。这12个方面我也在不断地学习、锤炼,在此与大家共勉。
(本文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首届书法理论与创作研修班”授课内容,《中国书法报》编辑王小辰整理,已经张继先生审阅。选自《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7期 总第207期 专栏版)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