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名家  > 名家访谈

韦斯琴访谈: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见生命的亮光

2019/8/21 10:41:31 人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书法大厦报》第九期 作者:管理员

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见生命的亮光——韦斯琴访谈

 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见生命的亮光 

韦斯琴访谈

(访谈发表于2019年7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2_韦斯琴23.jpg

 黄俊俭:你曾出版过多部散文集,在《握你的手,去砚田漫步》这篇散文中,你写道:“与你相伴,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我每次握你的手去砚田漫步,都会受益匪浅,你给我线条,予我章法,伴我走过无数浅浅的寂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你对书法艺术的挚爱。那么,你是如何走上学书之路的?在此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韦斯琴我走上学书之路,是自幼受家父影响。我父亲是村里唯一念过“高小”毕业的“读书人”,能写一手很漂亮的行书、楷书。我小的时候,总看见父亲给生产队刷标语,在土墙上用石灰水先刷一层白底,然后用红色的油漆写“为人民服务”,模仿的是毛泽东的字体。有时也写美术字,写的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印象最深的是,大人们都去地里干农活,我坐在门槛上看家。每天都对着门上的对联发呆,那是父亲在红底门板上,用白漆写的唐楷:“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门楣上写的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因为呆坐着很无聊,我每天都会用手指蘸着水,在对联上描摹。

后来,我初中毕业,考取了师范,按学校要求也开始临帖。从此,每年过春节,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春联便由我来书写,我也自此再没有远离毛笔。


 黄俊俭:据你介绍,1993年,你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读书法专业。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韦斯琴:1992年秋天,我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班进修,之后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在此学习生活了三年。这三年,收获最大的是重新认识了书法。之前我的书写,只是表面的技艺,没有内涵,也无古法。因为无知而无畏,江湖习气很重,还自鸣得意。

经过南京艺术学院三年的专业训练,深入传统,读懂古帖,逐渐将之前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渐修渐悟。


 黄俊俭:你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观察到“研习书法的学生,一直都在临古帖、读古文,所以着装也很保守,俗称‘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觉得这种“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你当时的同班同学,现在还有多少人从事与书法有关的工作?


 韦斯琴:研习书法的学生着装保守,俗称“土”,深层的原因是关闭了对时尚的感悟力。这个话题,从正面看,中国书法以古为贵,以古为尊,我们需要入古、读古,感受古人的书写心境与书写状态,不受时风与尘嚣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清静灵动的线条和溢于笔墨之上的逸气。一生痴迷于书法的人,最终会修炼出仙风道骨来。

从另一面看,一味地崇古,也容易泥古不化,不入潮流,成为社会的“异类”。

我个人觉得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保持内心的安宁,遵循古风,并不妨碍我们对时尚的关注与吸纳。相比较,如今风行的新民族风,在古风的基础上添加时尚的元素,蛮适合追随传统的书法人。

几年前,做导演的书友周祥林先生,曾想策划一场盛大的女性书法展与女书家的红毯秀,让时尚与传统、花香与墨香交映一次。当年,我还曾浅浅地期待过,可惜后来未能成行。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女性以内修为重,外表可以无限淡化,以至于人们会觉得“才女必丑”。因为不够美貌,所以才安心学技艺,终以才华为世人知晓。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中产阶层的出现,几乎全民送子女修艺学文,“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度成为新的审美标准。

我常常坐在讲台上,注目台下低头写字的帅哥、美女,他们这一代已逐渐将传统与时尚融合起来。

当年,我的同班同学16人,加上5位进修生,共21人。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已20多年了,有些同学至今未再谋面。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的几位同学都在高校任教,其余的同学大多在中小学或者少年宫工作,也有以书画为谋生手段的自由职业者,我本人在书画院工作。总之,所有人都没有离开笔墨。

2016082217032676442.jpg

 黄俊俭:你认为,“艺术就是要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见生命的光亮。艺术之魅力正在于,唤醒世人对美的感悟力”。那么,你在书法艺术上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书风?又是如何做的呢?


 韦斯琴: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深入传统,加强技与道的修炼。创作作品,风格总体是清新雅逸一路。因为平常也写作和画画儿,一直尝试着以笔墨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温暖与美好。

记得2000年的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我第一次尝试用小楷抄录自己的三篇田园风格的散文,写了一个手卷参展,获得三等奖。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座谈会上,我见到了石开先生,他说评选时,细读了我的一小段文字,很清新,他便立即叫来评委会主任刘正成先生,刘先生也大大赞同。评委对好的自作诗文都会高看一眼。

那会儿,我初入书坛,受此鼓舞,对“书文并茂”更有信心了。

首届青年展,我写了一本小楷册页,内容也是自己的散文,获得优秀奖并获得最佳探索奖提名。之后的第四届正书展,我用中楷抄录了一篇自己的佛系散文,分五段,托裱成中堂形式,再次获奖。

2006年,第二届“兰亭奖”由安徽承办,我用小楷抄录了一篇《欧行散记》,裱成册页参展,获得兰亭奖艺术创作一等奖。

再之后,中国书协多次邀请我担任全国书法展的评委,我也一直很关注参展者的书写内容,可惜书写自己诗文的参展者极少。

前年,中国书协组织优秀书家分别沿海、陆两路,寻访丝绸之路遗踪,我被安排在北线采风组,途经陕西、甘肃、新疆,一路上感慨多多。返程后,每人都以途中所见所闻为题材,创作8件书法作品,我有6件入展。

今年5月,中国书协以“源流·时代”为主题,主办了一次极具学术性的展览。每位参展者必须以自作诗文创作一件作品。这次活动,对提倡“书文并茂”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其实,与笔墨技巧相比,文字内容更能打动人。诸如: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这些都已是整个时代的经典记忆。而如果锦绣文章以绝妙的书法来展现,那更是锦上添花,甚至会惊艳千年。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祖国祥和富足的怀抱里,作为书画创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诗文书画融为一体,让古老而优美的书法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芒,也让时代的足迹在笔墨间凝聚成不朽的记忆。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相关名家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