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与白的幻境里抃风舞润一一读汤永志先生书法有感
汤永志
号汲古斋主、抱山堂主。曾任安徽省书法院副院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大厦报》副总编、执行主编,中国煤矿书协理事,中国煤炭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个体书画协会专委,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铁军书画社副社长,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和篆刻作品先后多次入展全国、省市书展并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知名报刊杂志。作品多次赴日本、韩国、台湾展出。著有《翰墨丹青---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汤永志》。
小时候看李连杰在《少林寺》里习武练拳,一时很是痴迷,多年后才知道他打的并不是地道的少林拳,虽如此,也难以把习武之人的高深形象从脑海中抹去。后来去过一趟少林寺,一招一式看得眼花缭乱,参不透,道不明。曾一念兴起,要去练一身功夫江湖行侠的,随着年华渐远,那些天马行空都丢落在了尘埃里。
一桌,一壶,一字,看上半天,就如当年看少林拳一样,依旧是满眼缭乱,更难解的,是中国书法一撇一捺中蕴藏的玄妙之道。已近黄昏时候,大太阳丝毫没有歇去的意思,浓烈的阳光无休止地拉长,恰好汤永志先生的书法作品给我带来几许清凉。
他的字,初识粗犷方朴,峻实稳健,沉着冷静,展现了传统隶书美学的特点。你可从中看到《礼器碑》和《曹全碑》、《张迁碑》的法度来源,又有《好大王》的影踪乍现,如再细读会发现清代书家金农和邓石如的书法精髓,他遵循古法背后的“善变”——你看他把点变为喋唼的鱼身的一撇,捺划之笔又是刀砍斧劈之势的收尾,入木三分,满纸铺满的是金石味和刻刀勒石的响声,斗方之间金戈铁马,让你不禁仰望那墨色里一个人的高雅且中和的精神境界。他的书法爆发力强,寸劲长拳,他把横平竖直,撇捺钩点,肆意雀跃舞蹈,又随时调遣它们如兵将勇丁去冲锋陷阵,而他自己成为坐拥兵帐的大元帅,决胜纸外案前。在他笔下,那些汉字浸润着他对人生和万物的慈悲感怀,气韵生动,多姿丰富,凝重时如盤石垒垒,飘逸时又静水深流,回味绵长。这就是为何我们读汤先生的书法,总能从中感知到不同的意味吧,只有形成了个人特色,才能如此有嚼劲。我想,用“高、奇、古”三个字来形容先生的作品,当是恰如其分——高峻、奇秀、古朴。每个人的风格跟个人的品性修为是紧密贴合的,见字,便如同见了先生的面。
汤先生书法之“高”,“高”在《精气神》三个字的自信庄严里。古代哲学中,“精气神”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本源和发展的本体;养生学中,此乃人身三宝;习武人的身上,又是气定神闲,神采奕奕,绝妙之处滔滔不绝的磅礴本色。恍惚里,每个字的一招一式从眼前划过,那该是与习武相通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合”,是世外高人手足之间,肘膝之间,肩胯之间的“合”,“合”是天地阔达,刚健有力。
也听汤先生说过“合”,这“合”一直是他的为艺准则,源于其恩师阮良之先生的“三合”:合古、合今、合己。“合古,是有传承、有古意;合今,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时代气息;合己,则是有别于人。”他谨记师言,在书法的一招一式上立足了根。是的,有别于人最重要,正因为有了独立思想意识的支撑,才有了独特的辨识度,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人群中只一个转身,背影匆匆,却为人清晰所识,低调而睿智,豁达而开朗,沉郁而孤独,这或许就是我眼中的汤永志先生吧。
一招一式,一撇一捺,和谐且共生。
汤先生的书法便是在这样的境界里。艺术的审美意象是感性的表达,是游离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完整性的统一体现,而非绝对理性的表露。书家情感的丰富性体现出来一种诗意表达。是的,在诗人眼中,字不仅仅停留在了表象,更是风云变幻内心的气象。汤先生深受中国美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有博古通今的气韵。他的书法,无论从风骨上,还是笔法上,都能看到古典的情怀和形态的美感。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表达出真感情的艺术作品就是有境界的好作品;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谈到,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谓心灵的创造,便是情感的再造。美,是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也谈不上艺术,真性情才让美有了灵气。
汤先生书法之“奇”,“奇”在这幅《无极》旷境中。此中真意,用笔浑厚,极尽洒脱写意之大度,但见奔流阔大与大自然的淳朴气象融合,朴拙之中洞穿人性的强韧与柔软,正应了道家的“万物归于无极之境”,才有永恒之美。粗犷中见细腻,点画中见错综,先生多年习字的功底显露无疑,在传统隶书的工整和精巧中,凸显浓郁的“汤式风雅”——古典和现代融会贯通的新思路。是的,他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枷锁和禁锢,保留传统美的同时,更有现代美学的意识和修养,即自由开阔,先锋探索。不难看出,他古典思想意识里也受到西方柏拉图式精神领域的熏染,在虚与实,黑与白中,不断地为我们打开一个个全新的书法世界。而此时,我这个迷途的羔羊在书法的天地里豁然开朗,如若看到曦光中,一位智者缓缓迈开步子,气定凝神从容站立,世事恍然如水风烟里散去。
汤先生的字有“古意”。《半山听雨》一卷打开,已是人生过半的从容和圆满,一个“雨”字沾了人间烟火,打湿谁的衣角。这“雨”写得好,落得好,极尽形态之美,意念之美、动态和静态交织之美。沿着四字笔势的走向,感受长横长捺的舒展,短竖短撇的凝聚,入笔和出笔就像多年的知己,惺惺相惜,对酒当歌。
虽不曾真正见过先生,但在交流中,听他谈起几十年的老友,无不感叹光阴易逝,对昔日的怀念亦在言谈间,重情重义之人便是如此怀旧吧。我眼中,这“雨”是汤先生人品的写照,清透中有淡泊写意的生平,看过沧桑变幻的悠然自得。起起落落多少事,都在淋漓四点无常中,其坦率、其厚重、其优雅和酣畅,正是先生为人的大智大慧。李白写给孟浩然一诗曰: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宋人亦有“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样的灵魂叩问。汤先生寄情于山水,流连于墨香,随遇而安,怡然自得,清旷之中早已把俗事俗念置于身外,任天地悠悠,黄昏寂寞,信马由缰的生活里也有袅袅的炊烟升腾,有潇湘静夜里,那荷塘堤畔古木阴阴怆然无声的寂寥。
不寻常之事,并不是大张旗鼓来的,而是不动声色于细微处渗入。以清风养心,以明月怡情,剩下的,交给了岁月。小壶里温着一壶月色,氤氲着浅淡的雾气,耳边骤然是“半山的雨点”滚落,想是红楼一梦里秋分之夜的雨,是端阳时候的雨,还是残荷上迟迟不肯滑落的雨,我都无迹可寻了。
我这个书法外行,在读了汤先生许多的字之后,忽觉得他把隶书写成了一首诗。 其境界神秘而雅致,清冽而开阔,有溪流潺潺的柔和,有飞瀑直下的波澜。他的隶书作品跳脱了俗套,令人眼前一亮。往返之间读一个字,也就读出了意味——柳暗花明处,字字总关情。此卷《雨后观山,静夜听钟》诗意的波涛翻涌渐归寂静,只听夜半禅院钟声远远近近,飘飘渺渺。方劲古拙中见一波三折,刚劲有力,江山的轮廓掩映在水墨中,袅袅婷婷古意弥漫。高瘦而朗俊的山透出一股凌厉,凌厉中又隐藏着细腻,汤先生的字便是如此玄奥、高妙、多变。行云流水间寻龙蛇飞动,气势幻象中见灵动潇洒,古朴劲骨里洒淋漓醉意。以平和心应不变之万变,这瞬息的人世间,需要一些执念。
在《一页书房》里闻墨香入梦,心里激荡起水花朵朵,书家平静又雅致的处世之态饱含一种沧桑残缺之美,参差错落,洒脱自若,行文之间流畅而洋溢俊逸,方整秀丽,不受束缚,温润灵动,不失趣味。犹见细雨迷蒙中的铜官山,染了天地灵秀,郁郁葱葱中浓浓淡淡之幽然,想来阔别六年的故土上,先生往年习字的岁月,可念,可寻,可叹。
或许,懂得了一个字,便懂得了书家的孤独。清人易顺鼎有诗云: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孤寂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此,回首来时路,雨也茫茫,风也凄凄,转瞬已沧海桑田,清醒与沉醉都是人大彻大悟的一种吧。太阳彻底沉下去,夏日多变,迟来的雨饱蘸了浓墨,就要在人间写出无数的字来。倏地雨点如豆落地,我静静听着,心里念及的,却是那雪花飘飘,围炉品茗,或者夜话。
汤永志先生作品欣赏
草书 抱山
96cm x 40cm
隶书联 雨后观山 静夜听钟
180cm x 45cm x 2
意临《散氏盘》
180㎝ x 96㎝
篆书扇面 福
50cm x 50cm
节临《张迁碑》
134cm x 69cm
隶书 生机
134cm x 69cm
篆书联
寄情楚水吴山外 得意唐诗晋帖间
180cm x 48cm x 2
隶书扇面 留余
50cm x 50cm
隶书中堂 墨海
134cm x 69cm
行楷 志存高远
180cm x 48cm
隶书联 华岳三峰 黄河一曲
180cm x 96cm
隶书联 文章千古 壁垒一新
134cm x 69cm
行书 龙腾虎跃
134cm x 34cm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