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笔
从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不胜枚举。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就使用三指执笔法,他认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笔灵便就可以了。历代流传的执笔法很多,有撮管法、拟管法、单钩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普遍认为最合理、最适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相传是“二王”留下来的,唐朝陆希声用五个字对它作了概括:抵、押、钩、格、抵,所以又称五字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右手五个手指互相配合,互为作用,用“抵、押、钩、格、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各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
抵一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近身体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押食指的第节或与第一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钩一中指紧挨着食指,勾住笔杆。
格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抵一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托住无名指。五指执:笔法的优点就在于它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五个手指的功能,能把笔杆执稳,在书写中灵活运笔,适宜书写各种书体,同时还可以随时调节执笔位置的高低,使之运转进退自如。
二、腕法
掌握了正确的执笔法后,还要注意腕法,只有指力和腕力很好地配合,协调运作,书写才能有力度和气度。腕法的要求可归纳为八个字: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指实一互相配合,达到“五指齐力”的要求。书写时用力协调和谐,不宜太紧,也不可太松。手指执笔过紧,就使用笔变得僵硬,同时也很吃力,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手指发麻而不听使唤。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说: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往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掌虚一定的空间距离。腕平就是指手腕与纸面要保持相对平衡,就是掌心应是虚空的,手指与掌心要有使笔管保持品直,这样能使手腕自如地左右前后地运动,做到四面铺毫,八面出锋。掌竖一就是手掌要竖起,使腕与纸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笔锋番直,便于运笔起势,不致笔画偏料。
运腕一通过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左右起倒的灵活运动,使笔毫在纸上写出点画分明的线条。运腕不仅直接影响着五指的运动,而且关系到字的好坏。写字必须以手腕运笔,而不可用手指运笔。手指运笔叫“拨笔”,用此种方法是写不好字的。运腕时,笔管被五指执着不动,依靠手腕发出的力量使手活动。这样运腕用笔,手腕就要离开桌面悬空着,所以,讲究运笔首先需要练习悬腕法。
悬腕法是运腕的方式之一,就是整只右臂离开桌面而悬空,又称为“悬肘法”。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左右前后地挥毫运笔,便于灵活转动和把力自然输送到笔端,使字更显得苍劲生动、笔力扎实。明代书画家徐渭曾在《论执管法》中说:“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矣。”初学悬腕法时,手腕容易颤抖,手臂肌肉紧张,书写也忽高忽低,或粗或细,这都是正常的。
三、身法
写字不仅要学会执笔法、腕法,而且要掌握正确的身法,即身体的姿势。书法的点画线条,虽然依靠的是执笔与运腕,但需贯注全身的力气。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写字的好坏,而且对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身法有两种,一是“坐姿”,一是“立姿”。“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 —写字时头部要保持端正,不要歪斜,可略微向前一些。身直一身体要坐得正直,胸部要微微挺起,与桌沿要有两寸左右的距离。臂开两臂自然张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两肩齐平,忌耸肩。
足安一两足要自然垂于地上,与肩同宽,踏稳放平,使身体保持安稳。“立姿”是站着写字的姿势,往往是写三四寸以上的大字,或者更大的字时使用。立姿要求:头俯、身躬、储悬、足安。头俯头要略微低些,面向桌面,视线正直,便于落笔书写。
身躬一身体向前略作弯曲,与手臂的趋势相调。如身体过于挺直,就会阻碍运笔书写。
臂悬一两臂悬肘向前,呈“八”字形,左手按纸,右手运笔时注意左右前后运转的灵活。
我们要记得在写字姿势总的要求是自然舒展,便于运笔挥毫。要注意保持平衡稳重,不要倾斜身体,这样不仅使身体失去重心,而且影响书写笔势;还要防止过于拘谨紧张,否则笔势难以展开。这几个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