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行笔侧偃
笔锋受压太重的时候行笔,笔肚接触纸面且被笔杆拖着走,是很难使点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锋行笔要避免侧偃。书学两大派别,都对此有共识。
但是,是否必须让笔尖聚拢于笔画中央来行笔,两派的要求不一样。帖学,董其昌:“发笔处便要提的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笔画中央行走。碑学,包世臣:“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亦。”很明显和帖学不一样。——两派行笔有所不同,书写的效果也不一样,帖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清挺遒劲”,碑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苍茫浑厚”。——但是,两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让笔锋侧偃又能力透纸背。
二、克服使转时的偏侧
为什么在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写几个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懒的说了,又不是视频解说......
怎么克服这个困难?主要的办法有四:
1、分笔法
也就是一笔分成两笔写的意思。比如横折竖,写完横,断笔,再写竖。六朝碑版楷书大多如此,唐楷偶为之。于右任许多字的转折之笔都是分笔写的,有时候连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分笔法的快写,只是分的不明显。这个方法需要弹性稍好的笔,写起来很轻快。写行楷、行书(特别是唐以前的行书)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方法。
3、顿挫法
顿,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这样说滴:“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离于顿处的意思不是断笔,后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无非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转也好,直也罢,啄也行!比如柳公权的字以及米字都是这个方法,唐楷以后也基本都用此法。
4、转管法
转管,意思就是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这个转管还不仅仅是指手指“捏管”,还包括了腕部转动以及前两者的综合运用。
不管怎么说,不管用什么方法,中锋始终是书学的骨力所在,但是千万别以为写字必须时刻保持中锋,那写出来的字就不好看勒。古人是这样说滴:“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意思就是两者形态各异,应该交替使用。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