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文徵明传》说得很清楚:“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这几位“大牛”都是文林的朋友,自然要看着人情,提携后辈,并且他们有着共同的出身地——苏州。后世将活跃于明代中期苏州的这些名家,称作“吴中派”,可见影响力之广。
并非只有他一人这样。富庶多情的吴中养育出的才子名士,满腹才学和志趣不为妥协千里之外的威压,于是既曾出过一腔热血的“东林党”成员,也有不少决意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隐士名流,文徵明只是果断选择了后者。这或许也是“笨”的一种表现,就像他给人写字作画的“三不应”——“宗藩不应,中贵不应,外国不应”,平民百姓可以用一筐箬饼就换到文徵明的真迹,达官显宦、外国来使却是不论掏出多少真金白银,还是摆出多大阵仗登门拜访,他一概不答应。不像唐寅那样逞口舌之快得罪人,文徵明的拒绝也带着“笨”的气质。有人想送他钱,就指着他的衣服说:“你的衣服怎么如此破旧?”文徵明淡然答道:“因为被雨淋了。”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