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书坛  > 艺术研究

墨之承袭

2018/4/24 15:30:14 人评论 信息来源:美术报 作者:江凌

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墨之承袭

  ■ 美术报记者 江凌


mszb2018042100008v01b003.jpg

清 乾隆 御制月令诗“鹰乃祭鸟”墨 长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墨是一种碳素颜料。

  在《说文解字》中,“墨”字从黑土。从其字形上就留下了中国人制墨的记录。

  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古人用有色的矿石作画,可以看作是墨的雏形。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黑红色矿石,证明了原始墨在彩绘上的应用。

  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可见殷商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天然墨(石墨)的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虽然天然矿石与后来的墨有很大的区别,但已经具备了墨的书画功能。

 

mszb2018042100008v01b004.jpg

清 御制咏花诗蜡梅黄墨 长11.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工墨的出现与发展
  西周时期,人工墨开始出现。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是西周宣王时期人,人工墨的出现使得墨的大量运用成为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墨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同期出土的实物竹简、木牍、帛书上的文字,经考证有很多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

  秦汉是中国墨的初始时期。秦代的墨多为墨丸,为团状或短小的圆柱状,使用时需要放在砚台上用研石压磨。东汉时出现了模型墨。墨模的出现为规模化制墨带来了可能,制墨业因此得到长足发展。松烟墨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在东汉时期已经盛行。曹植在乐府诗《长歌行》中,就有“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一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墨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松枝或松树干烧烟制成的松烟墨完全取代了天然的石墨。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韦诞在前人制墨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制墨时在原料中加入了鸡蛋、珍珠粉和麝香等材料,使得制成的墨香味独特、光泽持久,具有“一点如漆”的效果。此外,随着制墨技艺的提高和用墨的广泛普及,研究制墨的著录文章相继问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经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墨的制作方法,在造墨技艺上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mszb2018042100009v01b003.jpg

清 康熙 秀芳斋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制墨业空前兴盛的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制墨艺术已非常成熟,制墨业空前繁荣,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潞州(今山西长治)与易州(今河北易县)是隋唐时期制墨业最发达的两个地方,为当时的制墨中心。

  唐代制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唐墨制作也非常精良。墨模完全取代了手工捣杵,因此制成的墨形状多样,坚实耐用。此外,加药物助墨色、发香味,在唐代成为普遍现象。一般的墨加丹砂、兰麝,御用的墨加龙脑或麝香。这样,墨不仅香气袭人,而且发出紫红、紫蓝等悦目的光彩。李白在《酬张司马赠墨》中写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袖间。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

  唐墨之精良,我们从存世的唐人墨迹中就可以看出,虽时逾千年,仍点划清晰、墨色如新。

  此外,唐代时还出现了有色墨,以黄墨和朱墨最为有名。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而成,朱墨是将朱砂研细后加胶制成。有色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

  唐朝易州有墨官司奚鼐、奚鼎兄弟,相传“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作墨。唐末,天下大乱,奚鼐之子奚超举家南避歙州,制墨重心就此南移。歙州地处黄山一带,境内多优质松树资源,奚超采取松心、松脂烧烟制墨,提高了质量。

  入南唐,奚超以歙墨知名,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便宠赐国姓,改名李超。以后,李超的长子李廷珪任南唐墨官,次子廷宽和孙承晏都以造墨闻名,尤以廷珪所制墨最佳。

  李廷珪充分利用黄山松树资源,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的工艺,在原料中添加玉屑、龙脑、生漆、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物,从原料拌和到制墨成型,要经过反复捶敲,号称“十万杵”,工艺精湛,从而烟料和胶细腻均匀,墨色光泽艳丽。

  如此制出之墨,能够防腐防蛀、芳香沁人,“李墨”由此名扬天下。宋代书法家蔡襄在《墨史》中称“廷珪墨为天下第一品”。可惜的是,廷珪墨为宋朝挥霍殆尽,至今未见实物。宋宣和年间,已是“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

  宋代的制墨达到了制墨史上的巅峰,表现为大量制墨名家的涌现和制墨法的改进,并开始了油烟墨的制造。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制墨工艺进入普及阶段,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均制墨,其中以歙州制墨最为兴盛。宋宣和年间,宋徽宗下旨将“歙州”改为“徽州”,“徽墨”由此得名。

  宋代以前,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常年累月取古松烧烟致使松林被砍伐殆尽。在松木资源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油烟墨应运而生。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创举。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其用石油烟煤试做墨的过程,并称“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宋代时,徽宗赵佶、陆游、黄庭坚等皇族贵胄、文人墨客参与到制墨品墨的行列中来。据史料记载,赵佶曾经采用烧苏合油取油烟墨,由于配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别人难以仿制。苏轼、秦观、陆游、黄庭坚等文人也有制墨的经历。关于墨的专著也相继出现,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晁贯之的《墨经》等,对后世制墨工艺、鉴定与收藏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mszb2018042100009v01b004.jpg

明 程君房 五松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制墨业盛极转衰的明清
  元朝时,制墨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和宋代相比并没有太多的艺术创新。徽州仍是传统的制墨中心。随着油烟墨产量的快速增长,松烟墨开始渐渐被油烟墨取代。在制墨工艺上,工匠们除了追求精湛的墨艺之外,也更注重墨的艺术性。元代陆友所著《墨史》是研究制墨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明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制墨作坊,制墨产业规模化、正规化,墨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品种较前代有很大的提升,也促进了制墨品牌的形成。当时开墨坊、墨店的人增多,在流派上出现了“歙派”和“休宁派”。“歙派”以歙县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为代表,制墨风格富丽堂皇、追求高古。“休宁派”以休宁的汪中山、邵格之为主将,制墨风格质朴,注重实用。

  明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墨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徽墨生产百花齐放,装饰性极强的集锦墨开始出现。集锦墨出现于明嘉靖时期,首创者为汪中山。集锦墨装饰华美,构思奇巧,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明代是中国制墨史上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许多制墨家不仅留下了传世之墨,更将自己的制墨经验心得,通过墨谱的形式传之后代,对后世制墨家产生巨大影响。如沈继孙《墨法集要》、程君房《程式墨苑》、方瑞生《墨海》、方于鲁的《方式墨谱》、万寿祺《墨表》等。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中,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亦有详细的叙述。

  清代制墨业更加多元完善,墨在数量、质量、工艺技术、装饰、品相等方面均远超明代。徽墨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王节庵、胡开文等代表人物。

  清代除了生产实用墨外,还生产观赏墨、彩墨、药墨等品种。清中期,集实用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御墨得到发展,乾隆年间御墨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文人订制收藏墨也成为雅事和时尚,留下了不少文化逸事。

  同时,墨汁的出现,成为制墨史上的一次革新。清末,制墨工匠谢崧岱、谢崧梁借鉴传统制墨的工艺和配方,创制了使用方便、易储存的液体墨汁,并在北京开设了专营墨汁的作坊“一得阁”。

  晚清同治年间至1949年以前,由于时局不稳,整个制墨行业遭到惨痛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西方洋烟(工业炭黑)进入中国,冲击了古老的造墨方法,加上水笔的应用,墨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多墨庄纷纷采用价格低廉的洋烟作为制墨原料,导致全国整体制墨行业的墨品严重下降。同时,墨汁的制造占了统治地位,只少数墨工如曹素功子孙及胡开文子孙还保持着传统的制墨法,传统墨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了。但这些墨工也生产一般人用得起的各种档次的墨,并且也都应用传统方法生产墨汁,如曹素功、一得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歙县、屯溪、绩溪、休宁等地又恢复了传统的制墨工艺。

 

mszb2018042100009v01b005.jpg

清 乾隆 龙德御墨 长1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网编辑:陈甜甜

相关新闻

  • 刘文华书法作品展部分作品赏析

    小楷/ 横幅吴从先《倪云林画论》46厘米 51厘米纸本/ 1987年小楷/ 圆光石涛题画诗20厘米20厘米纸本/1992年隶书/ 中堂博观 纪述136厘米 68厘米纸本/ 1996年行草/ 横幅白朴《天净沙》四首37厘米 86厘米绢本/ 1997年隶书/ 扇面宋人集句23厘米 69厘米纸本/ 1997年行草/ 斗方张…

    2024/4/2 9:25:00
  • “帖”的发展由来:原本是文人书信,却因书法太美成为一种文体

    《平复帖》在唐代收入内府,宋代被定为晋陆机真迹,被宋书法家米芾鉴赏并盛赞。清乾隆年间入内府,清末转入恭王府,最后由溥心畬收藏,张伯驹从他手中买下,建国后捐了故宫。《平复帖》全卷 宋宣和装 赵佶瘦金书标题,幅后明董其昌等题跋一整个夏天我在案上摆着《平复帖…

    2021/10/26 9:38:55
  • 朴茂苍秀 劲逸邈远——张良勋书法艺术特色

    张良勋(1941—),当代著名书法家。字伯耀,号若水,祖籍安徽宿州市。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2020/4/24 12:11:46
  • 汤永志 | 我心里住进了一尊佛

    汤永志,号汲古斋主、抱山堂主。现为《中国书法大厦报》副总编、执行主编,安徽省书法院院长助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

    2020/4/15 8:03:59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