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见识的文人、书家,取道常从魏晋南北朝的碑刻中了解书法的真面目。这段书法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长,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今说过“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最多的悲剧,赋予生命的罗曼斯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的精神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魏晋年代的动荡生活,打破了汉代一统天下和独尊儒术的稳定层面。
从东汉末年,后来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最后归结于魏蜀吴三国。曹魏和晋司马氏的统治集团,或是弃明教气节于不顾,专上功利,或是实地里为权利试图,推崇明教的极端,虚伪到极点:这些都导致了理智的总崩溃,人的个体价值在做这些文人当中回归,开始得到了强调,而大家开始追求一种自由的意志,这就是自身价值,自身追求的一种表达,这就开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一个社会情况。
鲁迅先生又一篇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的关系》里面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魏晋文章建安骨”就是在这个建安时期的文学是以风骨和通脱著称的,为什么风骨和通脱呢?咱们大家都知道曹操有一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很多人把这句诗从负面去理解,这个没有很准确的理解,曹操原诗的原意是因为咱们对于这个时代缺少了解,在那个时代,汉末大乱以后三国纷争最后晋朝统一很短暂的时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之后,北部的胡人开始到了中原,天下又开始出现纷争。曾经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像洛阳这样的繁荣都市都出现了荒草满地,曹操的《蒿里行》就说的很清楚“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王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十年。
五胡之乱:东晋时期,塞北的多个游牧部落联盟,趁西晋王朝衰弱虚空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这样一种情况,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多的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珍惜,更多的是对于事业的追求,这样一种渴望。所以在整个的社会氛围情况下艺术的风尚也为之一变,艺术的自觉时代随之的到来了,从书风艺术角度讲,这一个时期的书法家开始用书法来书法个人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审美的追求,而且他们所关照的对象和心中感悟的真意都流露于笔端,书法家的心悸、精神都得到了本质的宣泄和显扬。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魏晋时期的书法,它表现出来的是自然之美,是一种心灵之美有空灵之美也有儒雅之美,他这里边也包含哲思之美,就各种各样的美为一体。咱们前人常说晋书尚韵,这个韵指的是什么?这个韵指的是整个晋代书法那种超艺的意境,韵的含蓄,自然而然的一种表现,那种恬淡潇洒之气。风度翩翩的感觉所以要想读懂晋代的书法,我觉得一定要读一读《世说新语》(我国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据传由刘义庆组织编写)。
咱们要了解一个时代的书法,就一定要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一个时代的文学和书法是互为表里的。《世说新语》里面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每一段文字都非常精彩。他把当时世人怎样一种活法都写得非常真实。然后还要读一下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二百年间是完成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篆书、隶书、真书(楷书)、行草书各个书体到了这个时间都完全具备了,小篆是对于整个篆书体系甲骨、金文,到小篆的一种总结,隶书到了东汉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楷书到了东汉之末开始出现,到了魏晋时期完全成熟。
行书是在楷书同时期或者之后开始成熟,而草书是在隶书时候就出现了,它是和隶书并发展过来的,开始出现章草,由章草演变成今草,所以到了魏晋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完全具备了,而且开始日臻完善。有两位影响极为深远的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在继承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开创新风,树立了楷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所以在此之后历代书法家学书法的人没有不宗法钟王的,都是“钟王”并称。
南北朝是楷书百花齐放的时期,南北朝继承了东晋风流,以流丽秀美为主的传世墨迹多为尺牍法帖,北朝没有留下许多名家(无名)墨迹,但是碑刻数量丰富,统称为“北碑”,而北碑又以北魏成就最高,所以又称为“魏碑”。
魏碑初期的风格方劲古拙,保存了许多隶书的笔意,同时期的风格多样,百花齐放,开始异彩纷呈,各成风格,令人目不暇接。
北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发展并完善了各种书体,它产生了“钟王”这样被后世奉为“书圣”这样的伟大书法家,创造出了一大批灿烂光辉的书法杰作,开始出现有关书法鉴赏和评价的标准笔法也都提出来了,这些都标志着书法正在成为一门专业。
从三国到两晋,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文字有《受禅表》和《谷朗碑》,这些碑刻都已经明显的显示出来由隶变楷的面貌,三国时期著名的《受禅表》虽然还是隶书,但是已经显现出来由隶变楷的面貌;《谷朗碑》被公认为是楷书的面貌,皇象、索靖等人将章草也发展到极致,又为今草开辟了新道路,被称为正书之祖的书法家钟繇的杰作《宣示表》《贺捷表》也让我们看到了楷书新书体的早期面貌,就比如《宣示表》咱们仔细看还有隶书的笔意,这是楷书早期的面貌(它已经是楷书了),而二王为楷书的完全成熟和草书的创造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三国的隶书《上尊号碑》点画非常厚重,波折浑然有力,它的笔势极为雄强,但它的风格是典雅壮丽的,每个字大小长短基本一致,横与横、竖与竖之间的距离也基本上比较均匀了,这种字体和章法的整齐化,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年)刻了儒家的经典《尚书》《春秋》在石头上,后世称为《正始石经》,石经每字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书体书写,所以·小名叫《三体石经》,相传为邯郸淳所书。其中的古文艺体和《说文解字》里面所说的古文字大体一样,笔画下笔比较重,收笔比较轻,很圆润。它的小篆非常规范,用笔很精美圆秀而且静恬,有一种金镶玉质的美感,它的隶书方正端庄所以他是作为书体标准来出现的,所以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和这种行款间距都显得十分的规范到了魏这时候就出现了咱们楷书的先驱者,就是钟繇,这位钟繇官至太傅后世有时候也称他为钟太傅,他和曹操的关系很好,自己对于书法非常的迷恋也特别用工。
咱们现代人已经可能不太知道在汉代特别是东汉以后,人们对于书法的那种痴迷的程度,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汉代赵壹的批评草书的一篇文章《非草书》,他不是批评草书这种字,他在里面谈到当时人为了练草书就淡了如痴如魔的程度,坐着也练,站着也写,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是书法家。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
咱们知道,看三国就知道这些人是在三国政治军事当中怎么冲突、怎么打仗、怎么英武、曹操怎么有谋略,张飞怎么勇猛,但是实际上曹操、张飞这些人都非常擅长书法。
钟繇在当时他的书法就是第一流的,他是魏的开国名臣,但是他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在书法史上突成就和深远影响,所以当大家一体书法时就提到他。它和汉末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法四贤。他的书法学蔡邕等人,也是各体兼备,楷书写的最好,后人称他为“正书之祖”。
钟繇的字体结体自然,茂密幽深,碑形容为“如云鹄游天下,群鸿戏海”。
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宣示表》,里面很多的笔画还留有隶书的味道。
他年轻的时候随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刘德升学了三年书法,回来以后和曹操、邯郸淳和韦诞等人研讨笔法,这位钟繇忽然在韦诞的座子上看见了蔡邕论笔法的书他就急着要得到,但是韦诞又不给,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大家把书法看得有多神圣,谁有一些心得有经典著作还得藏着。所以他得不到,急了怎么办,回到家急的吐血了,后来被曹操救活了,然后他又向韦诞去苦苦求索,说能不能借我笔法书,韦诞就不借,他就始终惦记这件事可以说是日思夜想,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派人盗开了他的坟墓才得到了蔡邕的笔法。这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在历代书论书理里面经常谈到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对于书法这种追求和重视。
钟繇《宣示表》的墨迹早就不在了,据说传之后世的是·王羲之的临本。前人评论他基本特点说他清瘦如玉,这个评价特别恰当,因为玉最美的地方在于温润,它质地非常坚硬,但是表现出来那种温润感特别难得,《宣示表》的笔法特色就是有温润感。
还有咱们来看钟繇的《荐季直表》,这个也是非常著名的书法,真迹据说在唐代的时候,藏在内府,就是皇帝住的宫廷里,到北宋的时候米芾好像曾今见过真迹,到了南宋由奸臣贾似道所得,清初据说入了内府,咸丰十年圆明园被烧的时候,被英兵劫去,民国初年据说还在收藏家手中,后来被盗窃走了,埋到土里边。咱们现在见到的是拓本,《荐季直表》书法的用笔非常醇厚,会很密闭,也是楷笔当中含有隶意,是楷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所以要是学《荐季直表》可以学到楷书的那种古雅的气息。
吴国有一名被称为书圣的叫皇象,在吴国做过官,做过青州刺史,还做过侍中,他当时是吴国最有名的书法家,尤其精于篆书、隶书、章草,当时在吴国称他为书圣,他的传世墨迹有《急就章》,据说《天发神谶碑》也是他写的。急就章原来的名字就叫《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纂,是我国汉代儿童启蒙识字的课本。咱们现在所见到的急就章据说是皇象所书,他的结字很工整,点画非常简劲,用笔凝重,字的笔画互相牵连呼应,非常经典,风格也非常的严谨,气象高古,写急就章的时候用笔有隶书的笔意,写起来要快一些,也要流畅一些这种隶书的笔意和草书的快速的流动感要比较快速的结合在一起,写字要有一曲一伸的感觉。
魏晋南北朝是汉唐的过度时期是一个文化史和书法史上十分灿烂的时期。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